住在东京的时候,有一天早晨,我打算出去看电影。由于起得太早,只有高田马场附近的一家松竹旧影院有早场片子,那天刚好是“鬼才”神代辰巳的回顾展,于是便决定:今天都看日本片。
说到神代辰巳的电影,就会联系到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。70年代的西方年青人,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,感受着各种新形态,文化的冲击,在视觉、听觉、触觉和觉悟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峰。神代辰巳的作品就是在这特殊环境中进入日本影坛的。他和大岛渚、横尾忠则、唐十郎、大江健三郎、石原慎太郎、若松孝二等人共同支撑着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文化元素,被称为是日本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一口气看了两部:《痴情姐妹》和《先生、夫人、小姐、孤独》。内容虽然大多是颓废和色情,但可以从拍摄手法、音乐、服饰上看出那个时代的日本人紧跟西方文明的文化气息。
中午,我来到池袋,找到了那家隐藏在现代化的PARCO百货商场后面的古色古香的"文艺座"。这是东京几家最有风味的小影院之一。它的外观破旧、欠打扫,玻璃橱窗内摆着几张田中绢代、三船敏郎等老一辈艺术家青年时代的风采照。进门小厅里布满了世界各地的电影宣传画,灯光色调比较昏暗。今天这里破例上演一部1993年的新片子,是崔洋一导演的《月亮在哪边》。它描写了一个日籍韩国人小姜在平静的工作、生活中开始遇到一些怪事,包括自己的妈妈、女友、上司、同事、顾客等等。在经过一阵波乱之后,他和女友重归于好,开始了新生活。这部片子没有讲日、韩两国人民的民族情结或冲突,而是通过小姜的个人生活表现了不少日本特有的社会现象。生活在日本多年,我一直以一个外人的身份使劲向这个社会靠拢和融合,最近好不容易觉得自己有些适应了,进入了,但看了这片子,脑子里反而有点乱,有点怀疑。生活的艰辛和神奇往往伴随着每一个人,而每一个人的神经稍有差异就会引发完全不同的效果。崔洋一的这部片子提供了很多精神供观众产生各自的效果。小姜的公司着了火而他不救火却拿着水龙头滋人玩儿,配上略显吵闹的进行曲,让我觉着这又是在表现绝望又是在表现喜悦,还有可能仅仅是在表现颓废,无聊和胡闹。同样的感觉在费里尼的《8又1/2》和由几位大导演的短片组成的《波卡奇奥70》里出现过,而在日本电影中,的确是少见。
傍晚,在新宿的KOMA剧场继续看日本电影。这里正在放映《Love
Letter》。这并不是国内观众熟悉的,岩井俊二在1996年拍的《情书》,而是题材迥然不同的另一部新作,但没什么名气。看完后才发现,其实这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儿的,很朴素的电影,也是我发自内心喜爱的那类影片。它的内容是比较特殊的——日本人和中国人假结婚。一个卖黄色录像的日本人,在别人介绍下和一个中国女孩假结婚。履行一连串的手续后,他们自然地按原计划分开。但不久他得知这个女孩患绝症死去的消息,心中不安。他找到了女孩打工的洒吧,并在她的宿舍里发现了一封信。
我被这封信感动了。在信里,女孩告诉他自从第一次见面起对他的印象就非常好,而且在练习办手续所需情节的过程中,她感觉到了他温柔善良的一面。女孩写信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,但她还在盼望着这个曾经娶过自己的“日本丈夫”能来看看她.....因为作为一个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,我深知要在此地得到一些关怀和认可的不易。日本的男人非常喜欢有中国女孩陪酒的地方,但他们并不关心这些人的身份,来历和去向。影片里这个贩卖黄色录像、终日出没在新大久保百人町那块充斥着各国应召女郎地带的日本人,能为这没有任何基础的感情不安,惦念而最终落泪,看得出这部电影对人情和人格的尊重,也令片外的我略微感到些平衡和安慰。
夜幕开始降临,歌舞伎町最大的剧场"MILANO座"墙上的电子屏幕播放着最新电影的广告。一个白衣飘飘、晃晃悠悠、由远到近女子映入眼帘,马上跟有标题:《死国》,旁白念道:"这个世上,离死最近的国度,是死国。"又有新的灵怪片出来了!短短一个广告,让我暂时忘记了一天的思想变化和各种感想,觉得晚上就应该看这种片子才对,甚至觉得其实这种片子才是日本电影最吸引人、拍得最具日本特色的作品。其实,一天中自己一直都是徘徊在东京的边缘,要融入那个主流的日本社会,恐怕非得在夜晚走进《死国》的灵怪世界不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