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动漫专业主要学什么?

2016-04-11 12:06:56 贯通日本留学 阅读

对于在国内的很多动漫迷们来说,如果能去日本学习动漫,就圆了自己的动漫梦想。而且,就现实而言,去日本学习动漫归来,身价上涨也不只是增长一倍。但是,日本动漫类的学校或专业都教给大家什么知识呢?

在日本学习动漫的前辈将给大家揭晓答案。

免费日本留学

如果说日本怎样教授动漫课程,那么就先得从日本动漫的历史说起。

最早的动画,有人说是印刻在陶器、墙壁上等能够表现出动态的静态图画,中国的走马灯等也都是早期的动画表现形式。米老鼠的出现应该算是真正意义上让 人们体验到了动画的魅力。这门艺术形式也自此广为流传,中国、日本也都受到了这门艺术的影响。再后来,随着电脑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革新,3D这门新的艺 术表现形式问世,它的出现起初用于电影界(星球大战系列等),但随着皮克斯工作室制作完成第一部长篇3D动画《TOY》以后,这门新的艺术形式又被大家所 称赞。同时,这门艺术的用途范围更加广泛,从诸多领域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棒的服务。同时,也是由于这门技术的革新,也让很多曾经不喜欢动漫的人爱上它。但 它的出现,确实也对传统动漫产生了很大的打击,它的出现使传统手绘动漫失去了大批的观众。不过可喜可贺的是,日本在这方面是个例外,日本现在虽然也应用 3D技术去处理部分动画细节,但是主要动漫还是以传统方式体现。 

动画是有多重表现形式的,除了上述两种,还有一种动画叫做定格动画,也就是一格一格用相机拍出来然后剪辑成动画的。

说了一些题外话,但是从这里,我们也能大致看出动漫这方面的专业大致方向

传统动画是一门艺术,又是一门技术。艺术上说,它需要学生扎实的美术、素描功底。技术上说,动画是处理时间、距离的一门技术。看似简单的动画,一秒内最少要用到12张静态图,如果其中一张有错误,很快会在动画中体现出来。这是传统动画对艺术的苛求。

3D动画技术,它的原理其实和动画是一样的,学习3D动画,也必须懂得这其中的技术,1秒钟是24格(或者最少12 格)。制作3D,也同样需要懂得 处理时间关系,可喜的是,3D因为不需要动手画,所以只要第一步3D模型建好了,就是处理时间和动作的问题了。当然这也一点不轻松的,一个简单的3D动 画,也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制作过程。当然,学习3D技术将会发展到多个领域,制作广告、游戏、动画、电视节目等等,全都需要3D技术应用。因此3D行业就业 范围也并不比传统手绘差。

漫画,它在日本绝对是全民向,经常在电车中看到手持漫画书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,日本大部分的动画、电影、日剧都是来源于漫画这种最初的艺术形式。

日本的动漫教育机构设置

动漫专业的大学、专门学校一般都会分为艺术学部、设计学部、漫画学部等,但是3D动画专业,在设置上还没有太统一的叫法,有的学校直接称为3D动画专业,有的学校称之为工业艺术专业,也有的称之为电脑艺术等等。

免费日本留学

学校专业方面

①动画漫画类

动漫画类一般分为卡通画专业、故事漫画专业、动画专业、漫画企划专业等。在咨询过程中,很多学生都表示想要自己画漫画,画出自己喜欢的故事、人物情 节,这其实就是故事漫画专业了,日本叫做story manga,它和卡通专业是不一样的,卡通更偏向于单张讽刺画、4格讽刺画、或者绘本书等。

在专门学校里也会设置声优专业。

②设计类

设计类,在动漫专业里也是必不可少的,一般分工比较细的专门学校里,有角色设计专业、场景设计专业等等。

③3D类

3D,3D游戏制作、3D动画、3D建模、CAD工程建图等。

高中生赴日学习动漫流程

要求上:日本留学学习什么,都是以日语为主,动漫类虽然对日语或者其他语言要求不严,但是也要拿到日语2级等级证 书,所以,高中毕业生、大专毕业生、大学毕 业生等,在没有日语基础的情况下赴日留学,首先第一步都是先走语言学校。不过,鉴于不少同学也都了解和知道日本的动漫专门学校,这种情况下,咱们没有日语 基础的学生,也是可以直接申请专门学校的日语科,打好日语基础后升级学习相关的动漫课程。

有日语基础的同学来说,由于日本的大学并不在国内普遍招生,所以本身可以选择的学校少之又少,艺术类大学在国内招生更是凤毛麟角。不过大家还是可以选择少部分在国内直接招生的专门学校去留学的。这也需要日语2级证书来申请。

有日语基础后在专业上:文科、理科的高中学生来说,虽然没有绘画基础,但是对动漫有兴趣,这类学生在申请日本动漫专业,可以选择对绘画要求不高的3D动画、电脑设计等等。

高中艺术生的情况,有绘画基础总是会比其他学生的选择范围广,可以尝试报考艺术院校、传统手绘类的动漫专业学习。

动漫专科生的情况,经过语言学校的学习,可以选择专门、大学本科继续学习。

动漫专业本科生来说,如果想继续读一个更高的学历,那么可以报考艺术院校读研、读博。著名的京都精华大学也开设了研究生、博士的动漫专业课程。


Powered by MetInfo 5.3.12 ©2008-2024 www.metinfo.cn